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货币供应量作为传统数量型中介目标逐渐失效,各国中央银行逐渐转向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同时从利率调控方式上由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转向“利率走廊”模式。利率走廊(Interest rate corridors)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向金融机构提华通铂银方怀供贷款便利工具和存款便利工具作为利率调控的上下区间,从而将短期货币市场利率稳定在政策目标利率附近。目前,主要国家中央银行均实施了显性或隐性的利率走廊。随着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价格型转型,构建利率走廊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利率走廊机制构建的政策演进
利率走廊系统基本原理的研究最早是从Clinton(1991,1997)对加拿大中央银行在零准备金制度下货币政策操作问题的分析框架发展而来,之后各国对利率走廊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及实践。
2013年6月爆发的“钱荒”事件,加上近年我国经济金融环境挑战华通铂银方怀不断加深,如何加强对利率的合理有效引导,逐步建立和完善利率走廊调控机制成为我国央行利率调控的重点。实际上,随着我国市场化利率体系和利率传导机制的完善,中国人民银行利率体系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利率走廊”功能(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2013;周小川,2013)。其中早在2013年初,央行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SLF,这实际是为随后利率走廊体系的构建做了准备。2014年5月,周小川在清华大学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表示:“在我国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过程中,未来短期利率的调控方式将采取利率走廊模式”。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常备借贷便利利率发挥了货币市场利率上限的作用,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保持货币市场利率的基本平稳”,这是官方文件中首次提及利率走廊。2015年2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在全国推广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并在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利率走廊,指出:“探索常备借贷便利利率发挥货币市场利率走廊上限的功能”,并于当年11月下调SLF利率,正式将SLF利率作为利率走廊上限。
2016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在2015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探索利率走廊机制,增强利率调控能力,理顺央行政策利率向金融市场乃至实体经济华通铂银方怀传导的机制”,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着手利率走廊的顶层设计,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向价格型转型迈出重要一步。2018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进一步指出“完善利率走廊机制,提高央行对市场利率的调控和传导效率”。
利率走廊运行原理及功能
(一)利率走廊运行原理
利率走廊系统主要包括利率走廊上限、利率走廊下限、走廊宽度和目标利率四个要素。在利率走廊利率调控机制下,中央银行主要通过设定利率走廊上、下限和确定目标利率,通过预期效应和利率引导将目标利率锁定在利率走廊上下限区间内,而短期货币市场利率围绕目标利率波动。我们通过图1来分析利率走廊的运行机理,横、纵坐标分别为货币市场资金量华通铂银方怀和货币市场拆借(或回购)利率,和分别为利率走廊上限、下限,D(M)、S(M)分别为货币市场资金需求曲线和资金供给曲线,其交点Q为市场均衡点,相应、分别为市场均衡利率和均衡资金量。
金融市场各参与主体在利润最大化条件下参与日常经营,货币市场拆借(或回购)利率围绕目标利率(即均衡利率)在利率走廊区间波动。如果货币市场拆借(回购)利率高于均衡利率(假设在A点),在经济人假定下,资金盈余的金融机构将减少以存款便利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资金(利率为),增加在货币市场拆出资金规模(利率为)。而对于资金短缺的金融机构来说,其通过货币市场拆入资金相对于以贷款便利从中央银行获得资金(利率为)的成本优势减小,从而货币市场资金需求下降,在套利机制下,货币市场拆借(或回购)利率最终收敛于华通铂银方怀均衡利率(从A→Q)。同样,如果货币市场拆借(或回购)利率低于均衡利率(假设在B点),货币市场资金供给下降,资金需求增加,最终货币市场利率也会收敛于均衡利率(从B→Q)。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优谱分类网上看到的,谢谢!